破解“钱学森之问”的钥匙——信息技术进高考

发布时间:2016-01-21    浏览:2107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的影响,然而即使信息技术已普及多年,信息技术仍然没有进入高考科目,不能为令人感到痛心。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的影响,然而即使信息技术已普及多年,信息技术仍然没有进入高考科目,不能为令人感到痛心。

        以往高考的积弊并不在于考试本身,高考对于人才选拔无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高端的弊病在于一考定终身,“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诗人人皆知,其精神在于“不拘一格”上,意在于去除“以一格定人才”的通弊。这意味着高考需要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前进,避免一考定终身,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

        当前高考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弱化英语、强化数学和语文,虽然这去了多年以来英语教学强过母语教学的积弊,但是却滋生更多问题:过度强化数学和语文,使得“以一格定人才”的现象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更加变本加厉,过于集中从而导致高考弊病更多。

        现代科技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数语英这几个学科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性较差,二者割裂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一直被动地从基础教育获取生源,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以来忽视了高等教育的要求。

        勿容质疑,强化语文教学势在必行,弱化的语文教学使学生难以写出流畅的文章,甚至错别字百出,比如网络上流行的“登录”大量被写成了“登陆”,而“请稍候”则更多被写成了“请稍后”。然而即使是强化了数学和语文,我们培养的“畸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科技社会的需要,因此绝非强化数学和语文所能奏效的。

        现行高考数语外学科独霸天下,枯燥的数学和教条的语文教学不仅没有让学生感受数学和文学之美,恰恰相反这几个学科以机械高强重复训练的方式强行介入学生学习时间,让绝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信息技术绝不是仅仅学习电脑操作和学习上网,而是学习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思维。信息技术人才缺口达数百万人,然而在当今现代科技主导新经济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专业经过了这么多年,至今仍然没有进入高考科目,不能不说是对现代科技的漠视。

        高考是指挥棒,不考什么学校自然就不重视什么。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课程一样,往往为数理化科目让步,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的地位。在国内,已经有一批先知先觉的学者提出信息技术纳入高考,如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他提出了网络时代教师的五大职责:教会学生如何搜索、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教会学生如何交流、教会学生如何写作,以及以分享式学习理念为基础的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可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方法改革的参考。

        值得庆幸的是,将于2017年实施的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列为了选考科目之一,和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传统高考科目并列在一起。高考改革试点省份的这一做法不仅让众多高中通用技术课老师看到了希望,也被很多高中新课改的推进者视为一大突破。

        然而信息技术在整体而言仍然处于“弱势群体”,现有高考课程体系严重滞后于现代科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仍然没有得到教育改革决策层的重视。美国正在将信息技术纳入美国高等教育考试体系之中,中国应抓住全球高科技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将信息技术和其他通用科技列入高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国培养不出杰出科技人才的“钱学森之问”!

 作者简介:

        吕森林,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移动学习和互联网教育专家。自2000年起从事在线教育行业,拥有16年互联网教育行业经验。著有上百篇互联网教育相关文章和两本专著,曾接受30多家网络和电视媒体的采访和报道,相关报道阅读量积计上千万人次。

        吕森林先生先后组织和参与了100多场互联网教育教育相关论坛与会议,撰写并发表了100余篇在线教育相关文章和著作,累计50万余字,在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有2本专著(《中国在线教育产业蓝皮书》、《在线教育微课修炼之道》),3本研究报告(《中小学在线教育产业研究报告》、《在线职业教育产业研究研究报告》、《在线语言学习产业研究报告》等。


来源:互联网教育研究院